《赛道狂人》讲述的是「福特」大战「法拉利」的真实故事。(图/DC FILM SCHOOL影製所)
动作传记片《赛道狂人》,改编自汽车龙头「福特」大战「法拉利」的真实故事,讲述美国汽车设计师Carroll Shelby与英国赛车手Ken Miles两人,如何代表「福特」汽车,在1966年的法国利曼24小时耐力赛中,合作打败对手「法拉利」。
导演James Mangold(詹姆士曼格)为本片耗费近10年的筹备,并在近1亿美元成本下,坚守赛车拍摄的品质。剧组除了尽可能地以实景拍摄,深刻描绘赛车场上的速度与激情之外,亦复刻时代元素,带领观众们一窥这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。
特写镜头贴近驾驶座,捕捉时代氛围及魔幻时刻

「我们不喜欢用望远镜头拍特写,
我们喜欢让摄影机靠近一点以感受世界。」
——《赛道狂人》摄影指导 Phedon Papamichael
「我们喜欢变形镜头的长宽比。事实上,轻微的变形扭曲可以加强赛车外观,并让所有事物都变得更迷人,也更能传递时代氛围。」摄影指导Phedon Papamichael解释,在观看当年的16mm赛车纪录片后,他决定与器材公司Panavision合作,改良早期出产的变形镜头,使之能装在现今的摄影机上。
透过摄影机ARRI Alexa LF对低光源的敏感度,以及Panavision变形镜头所带来的长宽比,Papamichael得以大量採用自然光拍摄,以该厂牌的 C系列镜头,捕捉具有颗粒感、变形感及眩光等特徵,复刻常见于60、70年代的影像美学,他说:「你的电影不会因为没有风格强烈的灯光设计,就失去所谓的电影感。」
贴近驾驶的广角特写镜头

为了加强赛车过程的速度感,并使观众更贴近角色状态,Papamichael选择以广角特写镜头,近距离拍摄演员Christian Bale的赛车过程,既能凸显周遭景象的快速变换,也可看见Bale的完整表演,他说:「我们的主要视觉目标,是令观众踏入这个地狱般的死亡陷阱——装载燃料、时速200公里的金属小盒子。」
此外,演员Christian Bale的赛车,其实是以特殊汽车装置Frankenstein拖行,并由装置车舱里的特技车手驾驶,让6台摄影机能同时装在该装置的支架上拍摄,实际捕捉车辆随着速度左右摇晃的状态,Papamichael强调:「我们试图加速到演员脸颊真的会晃动的速度,那种整个身体都在震动的模样,没办法在片场造假。」
拍出自然光的美丽景致

「我们接受无法控制所有光源的事实之后,影像成果依旧非常美妙。」Papamichael表示,透过採用自然光拍摄,剧组除了在莫哈韦沙漠,捕捉到绝美的太阳光芒之外,片中在洛杉矶国际机场拍摄的魔幻时刻场景,更令他们必须在20分钟内,反覆调整演员正面的光源亮度、位置,从中保留背景余晖的柔和美。
实际打造历史建筑跟车辆,特技、特效注重真实感

「这真的是一部预算非常难低于3亿美元的电影。」
——《赛道狂人》艺术指导 François Audouy
为了还原美、法两地1960年代的赛车道,艺术指导François Audouy选择在天气较稳定的南加州跟乔治亚州,实际建造经典赛道设施,包括三层楼高的观众看台、500英尺长的水泥围栏等,并确保周遭环境能随片中赛车时间而变化。另外,像是福特汽车工厂、总部办公室等,也都是经过精细的历史考究后,实景搭建而成。
其中,片中的大量经典赛车,亦是由美术团队一手打造。除了福特工厂里的21辆Ford Falcon是直接购买而来之外,赛车场上的30多辆汽车,皆是由Audouy向汽车大厂借来现今车款后,以废弃轮胎、零件等改装成60年代外观,使原价上千万的赛车,能以每台成本约10万美元的道具车呈现。

「我必须跟已经做过大量研究的艺术指导François Audouy密切合作。」
——《赛道狂人》视觉特效总监 Olivier Dumont
视觉特效总监Olivier Dumont表示,本片在维持真实性的前提之下,团队必须确保合成物件能与美术团队的要求一致,像是赛道两旁的棕榈树、观众看台等,都是以实景为基础扩充而成,而看台座位数量及CG观众的状态,更会随时代或时间的变化而改,令他与团队要再三确认大量细节。
此外,团队也需打造以假乱真的赛车场面。例如,片中的摔车镜头,其实是由一座移动式发射塔,抛射一辆空壳汽车到300英尺高后,再加上尘土、零件爆炸等效果;大雨赛车镜头,则是为求拍摄速度及安全性,捨弃原本的洒水器后,于后製阶段合成雨水,Dumont补充:「而且实际拍摄的雨水速度看起来会有点奇怪。」
录製传奇跑车的声音,音效与配乐加强赛车张力

「这些车子对导演来说也是人物,它们都有自己的性格。」
——《赛道狂人》音效编辑总监Donald Sylvester
「任何从事声音工作的人,都很习惯处理汽车的声音。」音效编辑总监Donald Sylvester表示,当初他读到剧本的时候,就已经对这些汽车的声音有所想像,但为了再现当今仅存11辆的福特GT40的声音,团队特地跟跑车收藏家取得联繫,实际录製GT40驾驶时的引擎声、换档声和轮胎摩擦声等。
声音设计师David Giammarco强调,本片声音编辑最困难的挑战,就是让观众可以感受到赛车过程的力量跟强度,但又不至于形成压迫感:「我们希望声音能在音效、音乐与对话之间取得平衡,避免整部电影太吵或太大声。」
「我们在赛车比赛的配乐里加入很多『音速』元素,
但这些东西不完全跟整部片的主题有关。」
——《赛道狂人》配乐师 Buck Sanders
受到作曲家Lalo Schifrin跟Henry Mancini的影响,配乐师Buck Sanders利用源于1960年代的吉他Fuzz效果器,结合电子琴、电吉他、铜管乐器及打击乐器等,打造充满活力的复古风格。其中,乐曲〈7000 RPM〉更加入电贝斯、哈蒙德B3风琴等,营造独特的空灵感:「我们多少有向那些我喜爱的作品致敬。」
「我不认为我们曾经有过这么棒的混音效果。」配乐师Marco Beltrami解释,本片混音师Paul Massey跟Tyson Lozensky,成功掌握配乐及引擎音效的协调性,让两者在赛车片段里相辅相成:「我们有超过五个月的时间思考,这些声音该如何替影像带来最好的加分作用。」
「我们竭尽全力让自己感觉这一切都是100%真实。」
——《赛道狂人》导演James Mangold
随着二十世纪福斯遭到迪士尼併购,《赛道狂人》成为该电影公司的最后一部作品,导演James Mangold不禁担心,这种原创、中高成本的成人向电影,将会在未来逐渐消失殆尽,但演员Christian Bale认为:「只有这种製作规模,才有办法造就这类电影。」并强调拍片过程的未知跟意外,才能激发电影的爆发力。
《赛道狂人》幕后花絮
本文、图经授权转载自DC FILM SCHOOL影製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