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脏是维繫生命最重要的器官,每天都日夜不停地打出7吨血液。心脏内的瓣膜是重要的守门员,帮助心脏内的血液不逆流,并前往正确的方向进行循环。然而瓣膜会因为先天因素、老化或后天疾病,导致瓣膜受损而出现硬化、鬆弛、失去弹性等问题,导致心脏必须更卖力工作才能将足够的血液打出,导致心脏负担增加,长期恐变成心脏衰竭,有致命的危机。

振兴医院院长魏峥表示,若有心痛、胸闷、易喘、心悸等症状,一定要就医检查,同时也坦言「有部分人完全没症状,这种族群最危险。」

●平躺也喘不过气应就医 没症状的人最危险

「如果可以,最好是在前段就能多多注意,通常到连平躺都会喘,那就很严重了。」魏峥提醒,人体在稍微剧烈活动时,如爬楼梯,若感到心脏痛、胸闷、喘、心悸,都不是正常现象,应该要就医检查。

他进一步说明,当人体活动时,会需要更快速的血液供应,但心脏瓣膜出问题的人,心跳加速却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氧,便会产生各种症状,「不过最可怕的是没症状的人,因为真的很难留意。」三高族群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血压、血脂、血糖,才能避免脑出血、主动脉剥离等致命危机。

●瓣膜出问题致血液逆流 恐造成中风、猝死

心脏中有四个瓣膜,左心脏有二尖瓣、主动脉瓣,右边有三尖瓣及肺动脉瓣,就如同心脏门户一般,不让血液逆流。心脏医学中心主任张忠毅指出,除了先天异常、风湿性心脏病之外,瓣膜都会随着年纪逐渐硬化或失去弹性产生退化性心脏病,或腱索断裂而闭锁不全。另外也说明三尖瓣及主动脉瓣较可能于60至70岁出现异常,而二尖瓣则可能提早于40至50岁就出现问题,是最常见的瓣膜疾病。

当血液无法顺利流通,就容易滞留于心脏内,可能会形成血块、血栓,被带到血管就可能导致中风;也可能使心肌肥厚,造成心律不整;若心脏长期过劳,可能导致心脏衰竭,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,因此,小小瓣膜却扮演十分重大的角色。

●中重度需治疗 修补、置换瓣膜重拾功能

瓣膜异常通常不会立刻产生不适,也不影响日常生活,但仍需要定期追蹤,若疾病进展成中重度瓣膜受损,则可能会出现症状。若运动时感到喘不过气,或躺平休息时仍喘、咳嗽,症状显示此时瓣膜可能已明显受损。

张忠毅主任进一步说明,主动脉瓣狭窄时容易感到胸闷,「一旦出现胸闷症状,有一半患者会在5年内死亡,若出现昏厥症状则缩短至3年,平躺也喘的病人寿命则只剩2年」,重度狭窄的患者随时都有猝死危机。

当药物无法改善瓣膜情况时,一般建议进行手术介入。张忠毅主任表示,二尖瓣患者通常可尝试修补,而主动脉瓣多半需要置换人工瓣膜。然而开胸手术对许多人来说都很负担,无论是生理或心理层面,经医师评估后,也可经由心导管置换瓣膜,尤其年纪较大的患者不一定有体力可负荷大型手术,健保也已开放80岁以上患者可补助。

但并非换了瓣膜就一劳永逸,若心脏功能已受损,置换瓣膜后功能并不会恢复,因此建议患者若能在症状初期就多注意并就医,大都能避免走到末期心脏衰竭的状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