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脱舒适圈真的好吗?在美国工作的她揭「心灵鸡汤」不告诉你的真相:每人际遇不同

当「跳脱舒适圈」成为显学,请务必拿出滤网筛过眼前的鸡汤,因为别人的营养品很可能是你的毒药,每个故事背后都有没告诉你的事。(图/取自PEXELS)

跳脱舒适圈真的好吗?在美国工作的她揭「心灵鸡汤」不告诉你的真相:每人际遇不同

「妳已经三十岁了,还想去美国再念一个硕士?没打算结婚生小孩吗?」这是我的父亲得知我想到纽约念书时,对我说的第一句话,没有反对我的决定,却透露不少身为父亲的担忧。

二十四岁时,我从日本庆应大学拿到媒体设计硕士学位,抱着「非新闻不做」的决心回到台湾,初生之犊不畏虎,凭着一股热血的新闻魂,在电视台开始国际新闻的工作,一晃眼六年过去,我从一个只能在办公室翻译、帮在第一线採访的前辈处理新闻画面的小编译,蜕变成能独当一面,有新闻大事就能跟摄影两个人说走就走的国际新闻记者,也开始在新闻台兼任播报工作。一切看似步上轨道,却让我开始思考,新闻工作的极限在哪里?我的职涯天花板在哪呢?这份工作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事情,却仍隐约给我一种「只能在原地做不同事情」的停滞感。

过去几年,我能採访的新闻一直都是在日本、韩国、东南亚等国家,一旦欧美地区发生大事,由于语言限制,我不是第一个会被派出去的人,「我想去美国生活!我想说流利的英文!」凭着这样的想法,我萌生了到美国念书的念头,要去,就要去媒体之都,去见识全世界最繁忙的城市—决定了,就是纽约。

挑战不能只靠冲动完成

那时的我已经过了三十岁,才动了想到美国生活的念头,既然不想靠嫁人,只好认命选了读书这条路,从托福跟GMAT开始,我每天过着提早一个半小时起床的生活,坚持在上班前花一小时背单字或做题目,就算是早上五点的班,下班后也要顶着浓妆乖乖坐在补习班第一排认真听课。那年的元旦,我坐在星巴克盯着数学课本,忍不住问自己到底何苦?

说出来有点不好意思,我三十岁前是个不折不扣的月光族,萌生留学念头前,银行存款从来没超过十万,开始补托福跟GMAT后,交完报名费我手头就紧到得天天从爸爸的存钱桶拿零钱买午餐,靠着家人帮助跟自己贷款,从此挥别大手大脚花钱的日子,千辛万苦来到纽约,没想到,挑战仍一个接一个来。

刚到纽约时,脚上无缘无故起了又红又肿的疹子,我得独自前往各医院检查,还要查字典才听懂医生在讲什么;为了选修商学院的课,无论是金融或国贸都得算数学,还曾算到非常挫折而落泪。最后一学期,我幸运得到在联合国全职实习的机会,开始白天实习、晚上上学、週末念书的日子,一边当助教、一边努力找工作,忙到连睡觉都是奢侈,什么追剧、运动、跟朋友聊天,想都别想!好不容易才在毕业前找到工作。原以为已经过了最难的难关了,却碰上COVID-19疫情肆虐,被迫失业,公司正在帮我办的绿卡也飞了。

这些挑战现在写来仍觉得惊奇,忘记自己如何克服的了,如果仍留在台湾,这些挑战我应该此生都不会遇到,但如果再选一次,我还是会选择来纽约,因为这些挑战也让我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人事物,不会有交心的外国朋友,也不会有国际工作经验,更不会培养出面对挫折的强壮心智,这几年在纽约,我成长的速度相当惊人。

但我真的是只凭一股勇气跟冲动就出发了吗?当然不是!超过三十岁,要放弃稳定的工作、正在变好的职涯出国唸书,绝对是需要谨慎思考、审视手中所有筹码的重大决定—时间、金钱、家庭、职涯、机会,还有,失败后的退路?

还没开始就先思考失败,绝对不是太过小心或太悲观,因为必须先了解失败的话会失去什么?最坏状况有哪些?建议有志出国留学、甚至在异国开创人生的朋友,都要先把「为什么要出国」这个问题理清楚,只要大方向想通了,很多事都会有答案。

举例来说,到美国唸书,就读的科系会影响到自己能否留在美国工作,大多数文科的学生在毕业后只会拿到一年的OPT签证,如果是念STEM科系的数据、理工类别,通常能拿到三年的OPT签证,也比较容易获得公司赞助工作签证,所以如果出国的目的是「要在美国找到工作」,就要很谨慎选择这几年比较好找工作的数据分析、电脑科学相关科系。

当时我出国的动机是「想说流利英文」,所以科系选了我有兴趣的媒体管理学系,对毕业后的签证、就职没有太深思熟虑,只先确认了如果在纽约念完书后找不到工作,最坏的状况就是回台湾继续当记者,新闻业是我很喜欢的工作,留学贷款慢慢还一定可以还得完,还多了两年在美国生活的经历,其实也没什么损失。

跳脱舒适圈并非人生必须

这几年在台湾,「跳脱舒适圈」是热门话题,不少有出国背景的人纷纷变成网红,大力提倡追求梦想、出国就能培养国际观、世界观等。但我认为「跳脱舒适圈」是必须付出成本跟代价的,我放弃了稳定的年薪与年资,背了留学贷款,也牺牲了原本稳定的生活,我肯赌,也没有后悔,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本钱。

我曾看过有人分享他在台湾工作几年后决定出走,毅然决然订了机票到美国找工作,窝在朋友家几个月后,拿到大公司offer,过着人生胜利组的生活。但他没告诉大家的是,从小他就念国际学校、英文不输美国人,大学也是在美国念的,最重要的是他有绿卡,美国公司根本不需要赞助签证,所以他的履历从一开始就不会被放在那叠会直接被筛掉的外国人里, 他跳脱舒适圈的成本,跟一般在台湾长大的人绝对不一样,成功机率更不可能相同。

当「跳脱舒适圈」成为显学,请务必拿出滤网筛过眼前的鸡汤,因为别人的营养品很可能是你的毒药,每个故事背后都有没告诉你的事。更何况每个人的人生际遇、规画、经济状况不同,离开舒适圈这个法则不能套用在所有人身上,选择挑战的人很棒,过程中一定会看到与众不同的风景,所有经验都会变成养分;但选择维持现状的人也不该觉得懊恼,因为对很多人来说,过好眼前的生活也必须付出很多努力。没有经过缜密思考的跳脱舒适圈,只不过是有勇无谋。
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时报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