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三分钟加分法则」是指愈不喜欢、愈困难的工作,就更需要多花三分钟去做的一种法则。(示意图/取自PhotoAC)
每天比自己认为所能做的,再多做一些。
──罗威尔.汤玛斯(Lowell Thomas),旅行家、记者
仔细观察李课长,你会发现到另一项差异,那就是即使下班时间已到,当天的目标也已经完成,他还是不会马上下班。李课长会利用这个时间逐一确认隔天该做的事,看看有没有遗漏。在大略整理明天工作事项的同时,也等于是在脑海中预作準备。
所谓的「三分钟加分法则」,即是指愈不喜欢、愈困难的工作,就更需要多花三分钟去做的一种法则。
回想一下国、高中时期,会念书的同学在拟读书计画时,总会多分配一点时间给比较弱的科目。举例来说,如果花一小时的时间读英文,比较困难的数学科就会安排两个小时複习。而且在读完两个小时的数学后,他们也不会立即阖上书本,而是会先从明天的功课中挑一、两个题目来做,这样才算把数学科複习完毕。
也许有人认为,和两个小时相较起来,三分钟不算什么,但是对一个数学科较弱、而且讨厌数学的学生来说,情况就有所不同。读两个小时的数学已经非常乏味,多希望能赶快结束,如果要再多花三分钟做习题,当然会觉得痛苦。
三分钟加分法则,可以应用在任何地方。它能让你多複习一页英文,也能让你在睡前多看两页的书。这项法则同样可以应用在慢跑时。从你对自己承诺要比平常多跑三分钟的那一刻起,就是你努力想突破过去瓶颈的开始。
三分钟加分法则是一种象徵努力的微小约定,所以不适用于原本就喜欢的事。所谓努力,正代表我们要多做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。
在菲律宾有一句俗话说:「想做的事找方法,不想做的事则是找藉口。」
三分钟的短暂时间能提供机会,让你和自己讨厌、也想躲避的对象亲近。每天拨出三分钟的时间,一星期就有二十一分钟,一个月则会有九十分钟。还有,刚开始也许是三分钟,等开始熟悉之后,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将时间增加成五到六分钟或十分钟,然后是二十分钟,最后那些原本不想碰的事情,终于逐渐熟悉。
接下来要做的事,是再找出一个自己想亲近的对象或事物。当你能把不喜欢的事一一克服时,就等于向成功迈出了一步。
三分钟的加分法则还可以让你彻底挥别像「偷窃时间」一般的拖延恶习。拖延的习惯,是侵蚀我们精神和肉体的最大盗贼。它会让工作一直堆积,使心里的负担和压力不断加重。之所以把工作搁在一边,通常是因为我们不喜欢做那件事,原因也许是无趣,也有可能是因为进行不顺利,这种情形经过一、两次之后,工作就会一再拖延。
一旦开始执行三分钟加分法则,拖延的恶习自然会仓皇逃走。只要下定决心,订出工作时间,而且在当天目标完成之后多做三分钟,拖延的恶习就会被提早準备的习惯所取代,超越工作进度反而变成一种习惯。届时你会轻鬆地吹着口哨,并从工作中得到高度的成果。
即使是完全没兴趣的工作,如果将它切割成几个小单位,就会变成几件微小的琐事。至于那些看起来困难、却令你讨厌的事,可以先试着着手处理,然后从中整理出可以让事情简化的头绪。
如果是原本就琐碎、但又让人不想碰的事,不妨和其他事情一起处理,这样会变得比较容易。换句话说,就是找一件喜欢的工作来交替着做,比如边听音乐、边打扫房间,或是边看电视、边洗衣服等等。
同时间做两件事,听起来感觉好像很不专心,但是这样做可以分散注意力,让你将一些心思放在喜欢做的事情上,自然就会忘记另一件工作原本是自己所不想做的。
持续成长或是留在原地踏步,这两种人之间最大的差别,就在于面对讨厌的工作时所採取的态度。「是否愿意多投资三分钟在不喜欢的工作上面」,这种微小的心态差异会使结果全然不同。
其实三分钟所能做的工作量,就实质层面来说并不多,但它代表的是「无论如何都要完成」的决心,而且这个时间已经足够为明天的工作做好準备。
一个能靠自我意志克服、将不想做的事做好的人,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阻碍可以难倒他。三分钟,不过是为了突破自我瓶颈而轻轻跨出的第一步。
作者介绍|延埈赫(Yeon Jun Hyug)
首尔大学东洋史学系毕业,曾在熊津媒体(Woongjin Media)及韩松教育(HansolEducation)担任多年的内容企画及开发总监。2010年1月至今担任智慧屋传媒集团执行长。着有多本畅销书,包括《进公司后3年》《公司想留住的人只有1%的祕密》等等。并在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的国际企管院负责规画CEO历史讲座。
他对各界成功人士所具有的「微小差异」特质深入剖析研究,进而完成此书。也希望藉此向认为要成功很困难的人传达一个事实:「成功,可以轻鬆地从小事开始。」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先觉出版《富人不说,却默默在做的33件事》(原标题:不喜欢的事,再多做三分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