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多肉植物的生态特性,就能大幅降低绿手指变黑手指的机率。(图/小山舍提供)
「我的多肉植物怎么又黑掉了!」过年除旧布新,不少人选择多肉植物为办公室和居家增添绿意,然而多肉植物生理与一般观叶植物大不同,新手若不谙照顾,萌萌的多肉往往没多久就化成一滩烂泥,绿手指顿时化身黑手指。《日日多肉》作者小山舍分享了多肉新手护花不成反摧花的7项禁区,快来看你身中几枪!
1. 不浇水手会痒!我得了浇水强迫症!
多肉植物的原产地多是乾旱贫瘠的环境,也因此演化出肥厚的储水构造,加上只有夜间才打开气孔的特殊代谢系统,在高温的白昼也能防止体内水份散失,并以细长鬚根吸取地底深处微弱的溼气,忍受苦旱直到雨季来临一次吸饱饱。
在人工栽培环境里,多肉植物即便短时间不浇水也不致影响植株健康。市面上许多观叶植物都产自雨林,需要相对高的空气与介质溼度,因此确实需要经常浇水;但若比照相同规格对待多肉,根部长期泡在水中容易缺氧腐烂,甚至诱发环境中的病虫害快速蔓延,于是就整株变成黑黑软软的烂果冻了。多肉刚买回家时,因栽培环境突然改变,也可能有短暂的下位叶萎缩等症状,可待植物渐渐适应新环境后再开始给水。
2. 多肉不是混沙漠的吗?我有浇水恐惧症!
有些花友虽对多肉有基础了解,却因此染上浇水恐惧症,觉得多肉就是长在沙漠的,不用给水也能活,但多肉也是植物,也需要补充水份,短时间不浇水是不成问题,时间一长就会渐渐枯萎。
只让表土维持湿润的浇水方法也不对,因为湿气始终停伫在盆器上端,下方的根系难以受惠,湿土更会形成自然隔离层,妨碍盆中的废气排出,若碰上闷热天气,花盆马上变蒸笼,把多肉植物的根部闷烂。原则上多肉喜爱快湿快乾的环境,要浇水,就一次「浇透」,浇到盆器底部流出水来,再把植株放在通风良好处,但仍须依照科属不同微调,植物的生长状态是否停滞就是最好的指标。
3. 我就是非这个杯子不可!使用无底孔盆器种多肉!
多肉植物奇特的外形确实适合搭配杂货,许多花友遂发挥创意,使用没有底孔的马克杯、铁罐、木盒种多肉。确实无底孔盆器少了浇水时泥水漫流的困扰,多余水分却会囤积在盆底,把多肉植物的根系泡烂,根部代谢的老废杂质也难以随着水分排出。
若真的很锺意某项盆器,不妨利用电钻搭配市售的金刚钻头自行打洞,或者找个尺寸小点但有孔的盆子套在里头,浇水完把多余水分倒掉晾乾再入盆,一样可以享受美好的装饰效果。
4. 水珠亮晶晶好美,所以要大白天浇水!
白天浇水,叶片上的水珠晶莹剔透,却也成为绝佳聚光镜,汇聚阳光烧灼叶片,再者土壤内的水气加温后让盆内成为有如蒸汽室的闷热环境,多肉植物纤细的根部往往就此坏死。
多肉植物在夜间才会打开气孔,白天浇水对植株生长没有帮助,最佳的浇水时机是傍晚,不但可让植物準备好夜间的代谢活动,也可替晒了一天的盆土降温,带走盆内聚积的热气。

5. 盆器下方放水盘,时时保水不怕乾!
很多在家如花莳草的人喜欢在盆底放个水盘接水,一来防止污水弄髒环境,二来认为这样植物可以时时补充水分,但积水会阻碍盆内的气体交换,长时间泡在湿润的介质中,也对多肉植物的根部增添负担。
6. 把多肉完全放置室内,天天陪着我♡
多肉植物虽是办公桌上的疗癒好物,但所有植物都需要日光,长期缺乏日照,不但会让本来肥肥矮矮的多肉植物徒长变形,植株也会越发虚弱。
若想要纯室内栽培,最好将多肉植物放在明亮窗边,或者每週移到通风日照处3天,或者乾脆準备一盏檯灯「晒」多肉,灯具应选择低发热的LED或T5灯管,光源距离植物以30公分内为宜,才能确保多肉有足够光能发育成长。

7. 不同科多肉合植一盆,大锅炒才澎湃!
不同科属的多肉外形各异其趣,凑成一盆固然精緻可爱,但植物习性不同,不同科多肉同盆管理,也可能造成有些植物欣欣向荣,有些却萎靡不振的憾事。
例如石莲花、兔耳、熊童子等大多数景天科植物好光,充足日照是维持肥壮显色的关键;玉露、玉扇等十二之卷属多肉则喜欢散光阴凉处,空气湿度要高些才能养出透明肥嫩的萌样。建议新手将不同科属的多肉分开管理,从中观察植物特性并调整,才能迅速累积栽培实力。